返回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中國經濟導報:2019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期待更多藍天碧水淨土

發布時間:2019-3-21 17:01:00  閱讀數:22928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首要的就是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藍天永駐、清水長流、綠地常在,越來越多的地區已交出了漂亮的綠色成績單。

    全國政協常委李偉在3月5日就“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汙染防治攻堅戰初戰告捷,2019年要著力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防治的各項行動。汙染防治攻堅戰對當前的中國來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應該有重點、有區別,但是從當前中國大氣、水、土壤汙染的現狀和程度看,強化防治刻不容緩,而且是全方位的立體戰。同時還要著力營造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合規排放、大眾綠色消費,各盡其責、良性共進的外部環境。

2019:汙染防治攻堅戰關鍵年

汙染防治攻堅戰作為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一年多以來,各地各部門、社會各界紮實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總的來說,這場攻堅戰開局良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給出了一組數據:

在大氣汙染防治方麵,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繼續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如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2018年比2017年下降11.8%,未達標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0.4%。

在水資源消耗方麵,盡管用水總量和人均用水量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提升有一些增長,但是在用水結構和節水方麵有所進步。如在用水結構方麵,用於生態修複的補水增長幅度較大,達到3.8%。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73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45立方米,下降5.2%。人均用水量439立方米,比上年增長0.6%。

在水汙染防治方麵,海水的水質改善幅度較大。近岸海域417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中,達到國家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監測點占74.6%,比2017年增加6.8%;三類海水占6.7%,比2017年下降3.4%;四類、劣四類海水占18.7%,比2017年下降3.4%。

不過在常紀文看來,雖然2018年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各方認可的成績,但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還不穩固,主要表現在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和能力不均衡,一些地方發展綠色經濟的基礎和能力不充分,如大氣和水質的改善過程可能還會有所反複。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夏學民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是全麵劃清生態功能區邊界,以國民體質健康基礎標準為底線,倒逼汙染物排放標準的修訂,倒逼能源結構的調整,倒逼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的升級。

在夏學民看來,生態文明理念淡漠,生態安全責任漂泊不定,把汙染物排放給環境、排放給他人的僥幸心理還一定程度上存在;對環境汙染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不足,“隱形汙染”和“顯性汙染”並存;大氣、水、土壤、噪音、光汙染排放標準體係之間可能存在內在的技術性不協調;一些地方能源結構調整動作慢等問題依然存在。

2019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環境保衛戰的關鍵一年。常紀文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今年,汙染防治攻堅戰會進行中期評估。在這一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會遇到如下挑戰:一是盡管節能、節水和清潔能源發展工作有進步,但是用能總量和用水總量繼續有一定幅度的增長,生態環境的壓力並未有效減輕。二是中西部地區“散亂汙”企業的清理整頓任務艱巨。三是有效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難度較大。四是一些流域上中下遊經濟基礎不一,人口多、產業密集,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所產生的環境汙染交匯,農村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薄弱,全流域水質改善的明顯進程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深入貫徹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和打好六個戰役的行動計劃,穩中求進,確保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如期實現。”常紀文表示。

重點打贏藍天保衛戰

關於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切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打贏藍天保衛戰是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責任,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抓好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堅持科學、協同、鐵腕治理。特別是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常紀文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為了打好柴油貨車汙染防治攻堅戰,促進長途的公路運輸轉為節能的鐵路和水路運輸,和2017年相比,2018年貨物運輸周轉量增長4.1%,鐵路運輸總量增長9.2%,水運總量比上年增長4.7%。”

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末端治理減排空間越來越有限。對此,民建中央認為,目前突出的問題有:環境治理體係有待完善、能源清潔化利用水平低、“散亂汙”企業問題突出、產業結構與布局亟待調整、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為此,民建中央建議,抓緊製定打贏藍天保衛戰責任清單、大力推進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加大重點區域“散亂汙”企業治理力度、實施積極的環境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加強環境空氣監測與質控能力建設。

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堅持源頭防治。對此,民建中央提出,大力推進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加快體製改革,確保天然氣供應。在大型國有油氣公司主導的基礎上,鼓勵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天然氣開采、進口,進一步拓寬天然氣來源,確保完成“煤改氣”等大氣汙染治理重點任務。同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堅定不移實施散煤綜合治理,在民用領域,加快落實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在工業領域,加大對不能穩定達標燃煤設施的淘汰力度。加強居民取暖用氣用電價格支持;對“煤改電”電網改造投資出台支持和補貼政策,完善上網側峰穀分時電價政策。

碧水、淨土也不放鬆

2019年1月3日,中央1號文件提出“落實河長製、湖長製,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嚴格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理”。

“河長製、湖長製”如何發展、長江保護修複、區域水體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水汙染問題始終都在牽動著兩會代表的心。

張天任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從目前全國推廣情況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基層認識不到位,實行中“上熱下冷”。二是執法監管力量弱,難保治理成效。三是協調合作機製不夠完善,跨地區、跨部門間橫向聯動待加強。

對此,張天任在關於從“河長製”邁向“河長治”、“河長清”,破解水體治理難題中建議,首先要激發群眾的環保意識,充分整合民間力量。其次要嚴格行政執法,強化督責問責。再次要科學治水,全麵提升治理水平。此外還要跨區域聯動,破解流域治理盲區。對於跨界河湖的治理,以流域為單位,建立地市縣間聯動執法機製和信息共享機製,有效解決兩地治河信息不對稱、矛盾難協調等問題,加快推動“河長製”建設和水體治理整體水平的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曹金萍表示,為實現更多的“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各級河長守水有責,守水盡責。為此曹金萍建議,從國家層麵建立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的協調機製和河湖管理範圍內基本農田的退出機製,製定出台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和基本農田退出工作方案;從國家層麵加快編製河湖岸線利用管理規劃,製定統一的技術大綱,劃定統一管控標準,建立河湖岸線利用管理糾錯機製和動態管理機製,做到河湖岸線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

“河湖管理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僅靠河長個人很難完成綜合治理的任務。”曹金萍建議,將與河湖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統籌修訂,或者專門出台有關河長製的法律法規,讓河長製實現河長治,讓美麗和發展實現雙贏。

“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活動的迅速增長和不斷升級,區域水體汙染問題日益嚴峻。”全國政協委員王美華將目光投向了長三角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的一體化發展,特別是整個區域內水體汙染的係統治理上。

王美華認為,對於區域水體汙染問題,如何在以行政區域管理為主的現行管理體製構架下,進行跨區域、跨部門的流域係統治理,一直以來都是重大難點。“為什麽難?主要存在協同管理機製不健全、汙染物排放基數大、區域發展差異等問題。”她說。

為此,王美華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提案,建議相關部門從強化頂層設計、共享信息數據、采用係統治理手段、補齊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短板等方麵,有序推進長三角區域環境保護規劃一體化發展。

當然,相對於藍天和碧水,我們腳下的這一方泥土或許汙染更為嚴重。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滯後性等特點,一旦被汙染,治理代價甚至比水、空氣汙染治理更大。目前,我國土壤修複資金需求缺口巨大。據初步估算,若要修複全國全部已調查出的受汙染土壤,保守估計需高達萬億資金。

全國政協委員藍閩波表示,我國土壤汙染治理仍處於初級階段,相關政策法規、標準規範不健全,土壤汙染治理費用的籌措政策相對欠缺,更沒有一套專屬的土壤汙染治理專項基金等資金籌措與投資管理機製。為此,他提出幾點建議:盡快設立土壤修複國家專項基金;加快完善土地使用檔案的建立;加大科研投入減少修複成本。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網址: